曾经泥泞的河口—马来西亚观察
放假去马来西亚玩了一个礼拜,匆匆忙忙走马观花的,游记攻略什么的我就不写了,网上多的很,详细到哪个城市哪家饭店老板的女儿长得很漂亮。总的来说大马之行轻松愉快,很有意思,我对这个国家充满好感。遗憾的是时间太短,没有时间去深入了解这个国家和当地人,不过没事,下次还可以再去。简单说一下这几天我看到和感受的马来西亚的风土人情吧。
一、吉隆坡印象
到吉隆坡(简称KL)的LCCT的时候是清早,天还没亮,一夜没睡疲惫不堪,我们走进麦当劳早饭。等天亮进城。我买了一个汉堡一杯红茶,价格比国内肯德基早餐要贵一些,这是第一次感受KL的物价:这第三世界国家跟天朝的物价不相上下啊!
上大巴前想去趟厕所,刚好旁边就有一个,我冲进去发现里面全是穆斯林,旁边还有一间祷告室,很多人坐在里面休息念经。我有点忌讳担心,怕惹出事来,只好转身出来。结果大巴司机让我就在那里上,说没事,我又进去,果然没事。
大巴进城后天也亮了,可以看看吉隆坡街景。 Kuala Lumpur,当地马来语的意思是泥泞的河口,想来这里很久以前是一条大河的河口,泥泞沼泽的热带瘴气之地,而现在看来,已经是一座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大都市,和国内大城市重庆广州并不太大区别。市区到处是立交、高架、摩天大楼、空中横着颜色鲜艳很有爱的轻轨,道路大多为单行,和重庆很像,车来人往喧嚣热闹。双子塔没有想象的那么高,可能重庆上海的高楼看多了,不过还是很壮观。要不是《偷天换日》,这也就是一般的摩天大楼,跟所有的城市综合体没啥区别。在吉隆坡拿着地图找景点,市区不算太大,连打车带走路遇上轻轨就轻轨。作为首都出租车,大都是马来西亚国产,很一般,比不上国内很多二线城市。有宰客现象,需要还价,但也不会谈不拢而侮辱你。
城里没什么特别的东西,跟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的首都一样,这个城市经历了迅速的城市化。跟中国一样:钢筋水泥替代了泥土池塘,旧城改造,修桥修路,发展成国际大都市。所有看到的景点比如独立广场、清真寺、老火车站之类的,都是很标本化的东西,看点也就是所谓的殖民建筑。就好像在北京再看不见大片的胡同,在上海看不见石库门一样。网上看的KL有个城中村,还保留着几十年前的风貌,可惜没找到。后来我们再回KL的时候遇到永强,一个移民澳洲的华人,他跟我说了他小时候的吉隆坡,郊区还是有青山绿水田园牧歌的风景的,现在都看不到了。我在KL的时候觉得天很蓝,不过永强说因为现在是雨季,到了旱季,天也不是很蓝。我跟他说应该去帝都北京看看。
在这里呆上几个小时就会大致分清这里的人口构成了:主要的土著马来人,最大的少数族裔华人和第二大外来人口印度人。从肤色就很容易分:华人最白,马来人棕色,印度是黑人。还有马来人都是穆斯林,女性都围头巾。社会等级也是一目了然,华人有钱,受到的教育比较良好,从事白领工作多一些。我们在China Town附近问路,问的附近汇丰银行的员工(问路的时候问华人最好了,普通话就行,还可以听港台腔。),小伙子自己不清楚,就叫来一帮同事,顿时英语、广东话、普通话就开始在一个锅里沸腾了。看这些年轻人,哪里像国内CBD在汇丰花旗上班的那些个精英范儿啊,顶多也就是五月花或者山东蓝翔毕业的学生、不过人都很好很友善。而黑黑的印度人,很多都是在重庆大厦那样的后巷里从事搬运工。社会阶层的分隔很明显。这个和我在柬埔寨看到的一样:有钱人都是华人,东南亚基本都这样。但华人在政治上受排斥,基本不能当公务员,大马的警察基本都是马来人,这一点后来在槟城和梁伯还有一堆华人夫妻聊天的时候得到了证实。
小印度和China Town(茨厂街)离得很近,也最体现第三世界集市的特点:全是从我们浙江来的便宜货和假货。茨厂街符合了所有关于唐人街的想象:中药凉茶、糖炒板栗、外贸T恤,王老吉、京都念慈安、还有店铺后面随时会冲出来的各个帮派gangsters,永强告诉我们的!
总得来说吉隆坡是一个面目模糊的大都市,有双子塔,有世界500强,也许没有帝都的大裤衩大水滴之类的惊世之作,但国际化程度还是不错。物价接近国内二线城市,跟成都差不多。但其实我更喜欢河内和西贡这样的城市,虽然没那么洋气,但有更多的小巷和市井之地,路边摊更符合我屌丝的气质。如果有机会再去,我想去基隆坡的郊区看看,还有这次没去马来西亚大学遗憾了。
二、槟城
槟州的州府,是个海岛,又叫槟榔屿,听着像岛上全是槟榔,岂不是台湾人最爱了?这是我们的第二站。槟城的老城区George Town和马六甲一起是UNESCO的世界文化遗产。清早刚下火车再坐渡轮到George towm,去找定好的青旅,遇上好心人指路让我们坐免费bus。我问为何免费,答说槟城家家户户都有轿车,巴士不免费几乎无人乘坐。简直是煞我天朝的威风嘛!我在槟城呆了两天,南洋的小城,老街老店老人,马路干净,居民纯良。早上人很少,游客也不多,而很多饭店卖过午饭就关门了,哪管什么发旅游业的财。这才叫慢生活啊。比起国内同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平遥、大理之类商业化标本,槟城要从容安静得太多了,这里还是活的,有人情味和当地百姓生活的安居乐业的地方。古城内都难得见到纪念品商店,酒吧什么的也有,在外面一些,不会扰民。青旅倒是很多,门脸都很小,进门脱鞋,微笑、聊天、吹牛。早上起来边吃早饭边看BBC,和旁边的阿根廷人吹了一通王家卫和《春光乍泄》,心满意足地出门溜达去了。
作为马来西亚华人占主体的州,槟城最好的地方就是有各种中国东南沿海小吃,有猪肉!华人主要是来自海南、福建、广东的移民,最早从明朝就开始了。告别故土的华人除了带来自己的语言和饮食,还立庙修祠,把祖宗传统延续下去。同一条街上,广东会馆和琼州会馆各自述说着先辈们漂洋过海下南洋的家族故事。天后宫也就是妈祖庙里的墙上贴着很多海南华人的照片,全是黑白的早已落脚几代的老移民,一面墙就是一段历史。华人的宗族文化,乡土情结都在里面。遇到一位华人老伯梁伯,是这里的老居民,非常热情滴带我们逛街吃东西、讲槟城的历史和华人的故事。走到一处都在和各种人打招呼,见广东人说粤语,见海南人说海南话,拍拍老伙计的肩膀,小地方的那种老街坊邻居的人情味还在。当然梁伯也跟我们讲了一些华人的陋习:爱扎堆排外,做生意恶性竞争,不团结之类的,看来这有些劣根性,也是漂洋过海还能生根落叶。
我们骑摩托绕着海岛骑了很久,老城外面也有海景高楼高尚住宅区,百盛外面的豪车里走出来的清一色华人面孔。新的跨海大桥正在建设,想必又是天朝的工程队在大包大揽,走进一看还真是:中国海湾。跨海大桥连接着机场和新兴的出口制造业电子业,同样作为制造业大国的发展脚步和中国又是如此的相似:更多的基础设施、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GDP。但我希望槟城可以一直这样慢慢吞吞下去,哪怕印度洋的风吹旧了这个城市的面貌。
三、人
旅途中接触到最多的还是华人,主要是方便交流,中文就是港台腔,英语就是东南亚英语,都比较好听好玩。印度人和马来人接触的少一些。不管是问路的路人、冷饮店偶遇的80后夫妇、热心带我们逛街的永强和梁伯,感觉这边的华人都很有彬彬有礼又很热情,温良恭俭让在这里保存的很好,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没有经受过国内各种运动的洗礼,人还是人性、不是狼性。看见网上有网友说的那样:这边的华人男生都很光良,女生都很梁静茹。就是这个感觉。我们刚到槟城的时候有个大伯带我们去找之前订好的酒店,一直走到那条街上指给我们看,然后才回自己家,我看他进门,原来他自己也是开家庭旅社的,但一路上根本没说任何拉客做生意的话。我回国后想:为什么我们到了外国总觉得他们的人民就那么纯良?会不会其实他们也就是一般人,正常的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只是在国内大家都活得太难,处处设防步步为营尔虞我诈地过日子,把人都活丑了。就像在国内天天呼吸有毒的空气,一到了外国,反而醉氧了。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穆斯林为主的国家(马来西亚大部分人口是当地马来人,属于穆斯林,也就是华人叫的回教徒),到处是带着头巾的女性。还是有点好奇,但初略的印象是这里的穆斯林文化很宽松,不像我们在媒体上看到的中东国家那样,因为我看到这里的穆斯林女性都很轻松随意,玩iphone ipad的很多,除了要戴头巾,没什么特别的禁忌,头巾也是五颜六色各领风骚。不像很多中东过来的女性,一袭黑袍,只露出眼睛。马来女性基本也都是职业女性,商场银行哪里都可见他们的身影。
而印度人似乎要底层一些,但经过几个世纪也有扎稳脚跟的,出入与高档酒店跨国银行的,比较少罢了。去看他们的大宝森节,才能切身感受到宗教对于这个民族的重要性和他们的虔诚,参加过他们的宗教仪式,就会觉得世俗的我们看重的这些物质条件也许对他们没那么重要。
四、融合的社会
虽说三个民族一目了然泾渭分明,但也没有感觉到有多大的紧张感或冲突。穆斯林做他们的礼拜,华人过自己的春节,印度人在大宝森节又唱又跳,都相安无事。当然人家是小国寡民,就三个大族,跟我大天朝56个民族是一家的和谐社会比起来还是差距很大滴! 我们在那里的几天自然看不到太多深层次的东西,听当地人说族群间的冲突还是有,示威游行、甚至流血都发生过。我骑摩托到处转的时候也看见有比较破败的马来人社区,也有高档的海滨华人小区,这样的格局,矛盾自然会有。但总体感觉老百姓的幸福感都比较高,特别是贫富差距不大,这一点在大城市看人们开的车穿的衣服就能感觉到。这是一个更注重里子而不是面子的国家。在槟城虽然没有什么豪华进口车,但家家户户都有代步车,也不用起早摸黑地忙碌。教育是免费的,医疗在公立医院也是免费的,类似于英国的NHS,人人可以上学、看得起病,这一点让西朝鲜很是汗颜。还有就是人民素质偏高,严重背离了他们是第三世界国家亚非拉兄弟的基本国情。这边的人开车竟然不按喇叭,出租车竟然不变道超车,车竟然是停下来让人先过,我开右舵车不习惯开错道他们竟然没骂我 “傻逼找死啊!“而是微笑着让我先开。这一切让我这个来自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人都手足无措惶恐不安,总想着千万要注意素质不能给祖国丢人啊。
还有一个令人惊讶的是他们的语言能力,英国的殖民历史给这个国家留下了两笔财富:英语和民主制度。在首都和大城市,大部分的华人都会说三种语言,除了中文、马来语和英语,又都还留着自己的乡音。在家里说方言,在工作时说英语,在大街上说马来语。我觉得光是语言能力,就是一个天朝无法追赶的优势。在马拉西亚街头可以见到基层选举的广告标语,普通人都可以参选,打广告。看来作为独立参选人是不会被请喝咖啡的。
短短的一个礼拜,来去匆匆,得到的感受很可能是片面的,那些判断很多也是基于个人的经验。没有机会去乡村、偏远的地方、穆斯林或者印度社区,最后没来得及去看马六甲,回来才想到很多在攻略里看到的地方都没有去到,想来颇多遗憾。但这就是旅行,总是充满遗憾和意外,也是让我继续行走的动力。因为好奇心,因为想看得更多,走得更远。我想我会再去这个国家。曾经泥泞的河口已经被深埋在历史的尘埃里,这个国家像一条稳健的河流,生生不息地流向未来。
虽然每次在旅行的末尾我都会寂寞难耐地想到要是有个妹子该多好啊,暗自决心下次一定要和妹子一起走南闯北,但我知道,下次的路上,可能依旧没有妹子,但路上永远有看不完的风景。
文章热词:马来西亚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以下是对 [曾经泥泞的河口—马来西亚观察]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特色美食推荐
- 荥经“棒棒鸡”
- 荥经棒棒鸡是一道名声在外的民间工艺菜,其色鲜...
- 荥经第一面——挞挞面
- 清晨,当你漫步在荥经大街小巷,四处可闻&ldquo...